1982年初夏,当淄川区和庄村生产队试图铲平村东一片俗称“乱岗子”的土坡时,偶然撬开了一座北朝晚期古墓,墓中随葬的青釉莲花尊从长达1400多年的长眠中悠悠转醒。岁月已腐朽了墓中棺椁,模糊了墓主人的身份,却慈悲又神秘地守护了这件遗珍。
莲花尊胎体硕大,满施青釉。当时生产队只道是墓中之物,十分不祥。多亏队员蔡新生颇有见识,将她从“除阴气”的铁锹下抢救下来,暂存在自家猪圈里。
等蔡家战过双夏忙完秋收,熬到初冬,她才终于脱离溷秽,被送至淄川区文化局,彻底结束了流浪。1987年,国家文物局认证了她的身份——来自于北朝北齐,位列国家一级文物。
这件莲花尊体高59厘米,颈部有八朵阴性弦纹,肩部四个弧形系,四组模印宝相花纹,上腹部一周浮雕莲瓣,腹中部两周忍冬花纹,底部浮雕仰莲瓣。正视,她体态静美,散发着佛性禅意;俯瞰,她微微向外伸展的莲瓣,仿佛一朵莲花正轻灵绽放。
莲花、忍冬花、宝相花,皆为佛教象征。据考证,青釉莲花尊正是佛教随葬品,被奉为替代灵魂的寄托物,能超度亡灵,使灵魂免受轮回之苦。
青釉莲花尊在当时十分盛行,存世量却凤毛麟角,仅有十几件,能判断烧制窑口的更是独此一件。
据专家考证,她是由淄川寨里窑所烧制。原因大致有三点:首先,和庄村古墓与寨里窑邻近;其次,古墓中还存有几只寨里窑烧制的青釉碗;最重要的是,寨里窑北朝瓷片的胎质、釉色、纹饰与莲花尊的非常一致。她证实了寨里窑早在北齐就开始烧制青瓷,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方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口。
青瓷的意义非同凡响。青瓷的发明,严格来说是石灰釉“青釉”的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。它是辞别“胎釉同源”的原始瓷,向“胎釉分制”的成熟瓷过渡的阶段。
“胎釉同源”指的是原始瓷表面的“釉”采用胎泥加草木灰制成,“釉”与“胎”的材料基本相同,区别仅在于“釉”里有“草木灰”。对于最初“落灰成釉”的惊喜和陌生,只能让窑工们保守地探秘制“釉”。
渐渐地,随着人们对“釉”的重视和掌握,制釉的材料大胆地以其他高性能的矿石作为“釉果”与釉灰配比,“釉”和“胎”的材料区别开来,走向了“胎釉分制”的成熟瓷阶段。而“石灰石”可以说是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更成熟的釉灰。它改善了原始灰釉的不均匀性和不紧密性,铁元素在还原气氛中呈现出青色,青瓷由此而来。它标志着人们制釉意识的觉醒,是陶瓷进化史的一大步。寨里窑率先拉开了北方烧制青瓷的帷幕,正是其技艺成熟的体现。
青釉莲花谁所共,淄博古窑觅瓷踪。青釉莲花尊,肩负着寨里窑千年之久的陶瓷史话,承载着窑工们的智慧与匠心,曾沉眠地底,曾流离失所,最终安栖在中国陶瓷琉璃馆,令人感慨,这实在是历史的馈赠,文化的幸运!
想欣赏就在咱们淄博人身边的这尊国家一级文物,可以每周二至周日到位于市文化中心的中国陶瓷琉璃馆免费参观!这里有25个展厅,全面介绍淄博地区的陶、瓷、琉璃文化。
文/朱月宁